家常綠活

林麗珊的創意無添加生活

人物X概念﹕綠活只需走多步

發表留言

IMG-20140319-WA0003[1]

 明報新聞網海外版     2011年12月15日 星期四

【明報專訊】購物時自備環保袋就是環保?購買有認證的有機蔬菜就是健康生活?「真的綠色生活不止如此,環保應該由心出發,事事為人和大自然設想,維繫良好的鄰舍關係,這樣才真正算得上對社區有貢獻。」比起一些開口閉口環保但卻沒有貫徹實行的人,「走多一步」就是「綠色媽媽」林麗珊的環保之道。

林麗珊坦言,要大家過完全不吃肉、自己種菜、每天騎腳踏車的生活實在是太偏激,因此她採取中庸之道,從生活出發,由改變生活習慣開始過綠色生活。「平時我不會帶兒子吃麥當勞,但若他的同學在那裏開生日會,我也不會反對他去。平時不吃是為健康想,但朋友開生日會,是友誼的表現,不能因為堅持不吃快餐就不讓他參加正常的社交活動。」

對林麗珊而言,綠色生活不止是環保,也是「以前的人的生活」,以簡單為主,不重消費,重人情味。林麗珊認為人際關係和溝通是綠活的重要元素,有選擇時她會寧願光顧小商戶,「在超級市場購物,付款時『嘟』一聲便可離開,與收銀員只有機械式的交流;逛傳統菜市場時可與檔主議價和讓他們推介時令蔬菜,有時候我也會與他們聊聊最近的生活,彼此的距離更近,更有人情味」。她表示,商業社會令大家都只喜歡逛商場,導致小商戶難以生存,也間接令人情味漸漸消失。

綠色消費更有人情味

林麗珊說,部分傳媒和大集團「宣傳」綠活,把環保當成潮流,其實只是衍生另一種消費習慣,對推廣綠活沒有幫助。「傳媒不斷提供有關健康的生活資訊,導致不少人因為害怕身體有毛病而吃有機菜,稍為吃了有農藥的蔬菜就怕得要命。」她認為實踐綠色生活不能自私,吃有機菜不單為自己健康想,更是為地球想,減少農藥對大自然的負面影響,而且有時候,買菜也可買到人情味。

林麗珊常常到天光墟買菜,一些婆婆會出售自己種的蔬菜。就算明知道婆婆賣的不是有機菜,但本幫助人的心,林麗珊也會光顧,「吃一點農藥不會死,反而可幫婆婆多掙一點錢」。她說不少人只買有認證的有機菜,但其實為取得認證,農夫要額外付錢,利潤相對減少,因此她與朋友「多走一步」到農場買菜,更認識了不少本地菜農。「人與人之間的溝通勝過認證,攀談過後便知道那人是否可信,只要相信他便值得買。」

大企業壟斷,政府責無旁貸,但消費者也可以行動幫助小商戶,「最簡單的是到報攤買報紙,不要貪圖附送的紙巾;買有機菜時多走幾步,到市集光顧本地有機農夫的新鮮蔬菜。」

消費力愈強愈浪費

比起數年前,消費者消費能力更強,但卻更浪費。「有能力消費的人特別浪費,他們負擔得起新東西,便自然不珍惜舊的,破了就丟掉,不會嘗試修補。」林麗珊認為買東西前要想想是「想要」還是「需要」,若是「需要」可否再考慮一天?東西破了能否修補?如真的需要買,可否選擇二手貨物?

林麗珊認為,要推行綠活首先要改變生活態度,除要想深一層,更要付諸實行,「不少人明知社會被大企業壟斷,在茶餘飯後直指其非,但罵過後又回到以前的生活模式,沒有改變;有些人願意花錢買名牌手袋,卻說有機蔬菜太貴,藉口不願改變生活方式」。

林麗珊笑言,推廣綠色生活就像傳教一樣,不能盲目推銷,別人有興趣她便會多講一點,面對沒有興趣的人,她也不會強人所難,「現在我抱撒種子的心態,多推廣,總會有人願意改變生活方式」。

林麗珊認為質素比分量重要,吃東西應考慮質素,寧可多花一點錢買有機蔬菜和健康的肉類,每餐少吃一點,只吃七成飽,不單有益健康,也減少浪費。林麗珊對家人飲食特別講究,除親自向農夫買有機菜,還會自製蝦片、布甸和梅子酒等。

網誌集合買有機豆腐

年前,林麗珊與朋友舉辦「共同購買有機豆腐」活動。她說,當時香港只有不足10間豆腐廠,他們挨家查詢,只有一家願意幫他們製作有機豆腐。她在自己網誌宣傳,吸引不少街坊購買。但她坦言,要實行團購相當困難,因為鮮有機構願意協助,即使是社區中心也會以避免金錢往來為由拒絕。但她認為只要有心,逐步推廣綠色生活也不難。

■手作家居

林麗珊的綠色家居充滿手作氣息,全都由她和家人發揮創意一手一腳打造。

■林麗珊檔案

林麗珊,育有一子一女,愛綠色生活。2010年曾開設「綠手指工作室」,推出各式各樣手作班,讓大小朋友一起動手製作簡單家居用品。同年與志同道合朋友推出《綠活日誌》,以日曆形式推廣綠活和環保信息。

http://www.mingpaotor.com/htm/News/20111215/HK-gfj1_er.htm

發表留言